查看原文
其他

“我读巴芒”第32期(附福利+第二波红包封面)

王冠亚 王冠亚
2024-09-21

这是我的第288篇原创文章


作者按:

巴菲特和芒格是我的投资和人生偶像,按照他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生活,不仅可以获得满意的投资回报,更能收获幸福的美好人生。巴菲特和芒格的言论是我人生的“压舱石”,让我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,可以少一点“乱花渐欲迷人眼”的彷徨,多一分“不逐萤火迷东西”的淡定。

最近,我经常会在雪球上发一些学习巴菲特和芒格语录的感悟。承蒙雪球厚爱,很多帖子被推荐上了“雪球热帖”,单篇帖子普遍达到了20w-100w的阅读量。考虑到雪球用户和公众号读者并不完全重合,于是我定期将相关内容发布于此,定名为:我读巴芒。每期字数大约1万字,以下为第32期(2022.9.13-2022.9.29):

1

伯克希尔罕见的新股发行


在1993年致股东的信里,巴菲特提到,$伯克希尔-哈撒韦A(BRK.A)$ 当年罕见地发行了一些新股。其中,包括4600万美元的可转换债券赎回,增发3944股;再包括买下德克斯特鞋业,增发25203股,合计新发行股票29147股。这两次增发都是溢价发行,伯克希尔的净资产增加4.78亿美元,每股账面净值也有所增长。

巴菲特之所以对新股发行持审慎态度,主要源于他对伯克希尔股权的珍视。大多数企业的管理层,在拿自己的股权去收购其他企业时,总是得意于自己的管理版图又得到了扩充,但巴菲特并不这么认为。巴菲特一针见血地指出,以发行新股作为对价的并购行为,虽然得到了被收购方的权益,但是收购方也失去了自己所持企业的一部分权益。

对于巴菲特来说,增发新股通常是不划算的。因为伯克希尔持有的一篮子企业和股票组合,本身就是经过巴菲特精挑细选的。现在拿这些优质企业组合的一部分股权,去换取另外一家企业的全部股权,除非被并购方也是一等一的优质企业,价格也合适,否则这样的做法很难称得上是明智的选择。

给我的启示是,要想做好投资,专注于学习巴菲特及价值投资一派的投资理念就足够了。如果巴菲特是最伟大的投资家,从机会成本的角度考虑,那“100%学习研究巴菲特”的价值就会远远大于“80%学习巴菲特+20%研究其他投资大师”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我越来越坚信一点:博采众长不如专注于自己的热爱。

(2022年9月29日)

2

巴菲特对资本的节制


在1992年致股东的信里,巴菲特写道:“我们的营业费用占税后账面利润的比率不到1%,占透视盈余的比率更是低于0.5%。在伯克希尔,我们没有法律、人事、公关或者运营企划部门,这同时也代表我们不需要警卫、司机或者其他勤杂人员。”可以说,伯克希尔保持着极其精简的营运模式。

1992年,$伯克希尔-哈撒韦A(BRK.A)$ 股价突破10000美元大关。按照当时流通在外的1152547股计算,伯克希尔的市值超过115亿美元,而当年公司的营业费用只有区区420万美元,对比悬殊。试想,如果巴菲特对资本不是如此节制,他稍微放松一下费用标准,即便是营业费用增长10倍,也没有明显超出公司的承受能力。

事实上,像巴菲特这样节制的老板或者管理层确实非常罕见。在美国很多大中企业,营业费用可能占到营业利润的10%以上。这样的企业,相比于另外一家营业费用与营业利润之比是1%的企业,实际上给股东造成了额外9%的损失。如果我们把股东利益放在第一位,那肯定不愿意看到这种情况的发生。

巴菲特说,根据他和芒格多年以来的观察,企业的营运成本高低与公司的绩效优劣完全没有关系。营业费用高的企业,说明它多多少少沾染了一些“大企业病”或者“官僚习气”,反而有可能效率更低。站在1992年的历史节点上,巴菲特完全有资本让自己显得更阔气一点,但他还是一如既往地保持着务实、朴实的作风。这一点,非常值得我们学习。

(2022年9月28日)

3

伯克希尔的“老人天团”


在1992年致股东的信里,巴菲特写道:“$伯克希尔-哈撒韦A(BRK.A)$ 旗下有很多早就超过退休年龄的资深经理人,我特别珍惜他们。相比于那些年轻很多的同僚,他们的表现要出色得多。我尊重旗下的经理人到点退休,但绝对不鼓励其他人都跟着这么做。毕竟,很难教会新狗玩老把戏。”巴菲特的用人偏好决定了,伯克希尔旗下企业的经理人年龄普遍偏大。

比如说,内布拉斯加家具城的B夫人已经99岁了,还保持着一周工作七天的节奏。当10年前B夫人卖掉公司时,巴菲特考虑到她已经89岁高龄,就没有和她签署竞业禁止协议。结果,95岁的B夫人在和家人闹翻后,居然另起炉灶,在隔壁另开了一家家具店。B夫人的很多出色表现,都可以名列吉尼斯世界纪录。

再比如说,斯科特-费泽公司的拉尔夫,当年仅仅利用了1.16亿美元的资本,就创造出1.1亿美元的税前盈利。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,却根本没有依靠任何财务杠杆。斯科特-费泽公司的存货与固定资产总值,比当初巴菲特收购的时候还要少。这意味着,斯科特-费泽公司这些年赚取的利润,全部以分红的形式返给了伯克希尔。

也许有人会说,老年人暮气沉沉,并不适合干事创业。其实未必如此。在我看来,很多年轻人虽然朝气蓬勃、锐意进取,但难免血气方刚、意气用事。相比于年轻人,老年人欲望更少、阅历更深,对待事业的心思也更单纯。伯克希尔的“老人天团”,可以用曹操的一句诗来形容,那就是:老骥伏枥,志在千里;烈士暮年,壮心不已。


(2022年9月27日)

4

股权投资与证券投资


在1992年致股东的信里,巴菲特写道:“二级市场常常受到大众愚蠢行为的影响,不管价格有多么离谱,那都是代表着这只股票的持有人想要脱手的价格。不论何时,总有一小部分股东会有买入或卖出的念头。在很多情况下,一只股票的价格仅仅相当于它实际价值的一半,甚至远低于一半。”

巴菲特的这段话,非常直白地道出了股市的美妙之处:无论股价有多高,总有高位进场的“接盘侠”;无论股价有多低,总有割肉出逃的“韭菜”。牛市的顶点和熊市的底点,其实都是交易出来的结果。2020年有人在2000元以上买入$贵州茅台(SH600519)$ ,2022年也有人在300港币以下卖出$腾讯控股(00700)$ ,就不难想象市场究竟是有多么疯狂了。

巴菲特说,如果他是在公开市场上买入股票,取得的成绩一定会比他协议买入整家公司更好,核心原因就在于交易对象的不同。在二级市场,你面临的交易对手大多是缺乏专业投资技能的散户;但在一级市场(IPO以前)或者定增市场(IPO以后再募资),你面临的交易对手其实是公司的大股东,他可能比你更清楚这家企业究竟值多少钱。

如果二级市场更容易赚钱,那巴菲特为什么还要买下那么多没有上市的子公司呢?这主要是由于$伯克希尔-哈撒韦A(BRK.A)$ 的资金规模太大,单纯靠二级市场投资已经无法满足需要,所以必须在规模和效益之间做一个权衡。对于我们普通投资者来说,股市完全可以容纳我们的资金,可以说是非常幸福的。

(2022年9月26日)

5

自由现金流折现


在1992年致股东的信里,巴菲特援引约翰·伯尔·威廉姆斯《投资价值理论》一书提出的观点,道出了估值的真谛:“任何股票、债券或是企业今日的价值,都将取决于其未来剩余年限的现金流入与流出,然后以一个适当的利率加以折现后所得的现值。”

这段话表明,股票和债券的估值原理是完全相同的。只不过,债券有明确的票息与到期日,可以清晰地定义未来的现金流;股票的“票息”却是不稳定的,它有赖于企业本身的难易程度,以及投资者对它的分析。另外,债券是必须要还本付息的,相对于股票而言,对管理层品质的依赖程度更低。

既然股票的“票息”及“到期日”难以准确估量,那么巴菲特是如何给企业估值的呢?他提供了两种解决办法:首先,坚守在那些简单易懂的企业之上,尽量减少变量的影响;其次,坚持“安全边际”原则,只有当计算出来的现值远远高于股价的时候,巴菲特才会出手买入。

在我看来,在价值投资的理论体系中,威廉姆斯提出的“自由现金流折现”的估值思路,其重要程度不亚于格雷厄姆提出的“买股票就是买公司”、巴菲特提出的“能力圈”等原则。公司的价值取决于公司赚了多少钱,这种逻辑本身也跟商业的本质是完全自洽的。


(2022年9月25日)

6

投资与投机


在1992年致股东的信里,巴菲特写道:“价值投资的说法根本就是多余的,如果投资不是寻找潜在价值的行为,那什么才是投资呢?明明知道自己所付出的成本远远高出价值,还寄希望于短期之内以更高的价格卖出的行为,只能算是投机。投机虽然并不违法,也不违背道德,但是也很难赚到钱。”

人类金融史上,曾经出现过多次由于投机引发的泡沫事件。远至17世纪的“荷兰郁金香泡沫”和18世纪的“英国南海公司泡沫”,近至20世纪90年代的“日本股市大泡沫”和21世纪初的“美国科技股泡沫”,不一而足。所有的泡沫所依托的媒介虽然不同,但最终无一不是以惨淡的结局收场。

巴菲特认为,“投资”一词本身就包含了价值的意味。换而言之,无价值,不投资。但在投资圈里,价值投资却常常遭人误读。有人说,价值投资就是以较低的市净率或市盈率买入股票;也有人说,价值投资就是买入那些有成长潜力的股票。这些理解都是片面的,或者说有失偏颇的。

巴菲特指出,那些需要资金但却只能创造较低回报的公司,其成长对于投资者来说反而是有害的。比如说,投资者如果是将大笔资金投入到获利无望的航空业,自己又怎么可能赚得到钱呢?当且仅当每投入的一美元,可以在未来创造超过一美元的价值时,成长才有意义。

(2022年9月24日)

7

价值与成长


在1992年致股东的信里,巴菲特写道:“大多数分析师都习惯于把投资划分为两种对立的方法:成长股和价值股。但我们认为,这两种方法密不可分:成长是价值的一部分,成长作为一种变量,对价值的作用有可能是负面的,也有可能是正面的。”在我看来,这段话至少包含了两层意思:

第一,成长股和价值股并非泾渭分明。按照华尔街分析师的观点,成长股一般指那些处于发展初期、增速较快的中小企业,价值股一般指那些处于成熟阶段、增速平稳的大中企业。但巴菲特却不以为然,他认为,一只股票有没有价值,首要考虑的就是它的成长性。如果没有了成长,还能叫价值股么?

第二,成长未必都是价值创造的过程。如果一家公司营业收入大幅增长,但主要是依靠降价促销来实现的,净利润不增反降,这样的成长有意义么?如果一家公司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同时大幅增长,但主要是依靠放松销售政策来实现的,应收账款激增,这样的成长有意义么?只有健康的成长才是价值创造,“揠苗助长”只能招致价值毁灭。

价值投资思考的底层逻辑,其实就是现金流贴现。决定一只股票的价值多少,取决于它的成长增速有多高、成长时间有多长。一家每年增长15%的企业,自然比每年增长5%的企业更有价值;一家持续增长15年的企业,自然比持续增长5年的企业更有价值。凡此种种,都说明了成长是构成价值体系的要素之一。或者说,无成长,不价值。

(2022年9月23日)

8

巴菲特买入通用动力


在1992年致股东的信里,巴菲特回顾了当年的普通股持仓情况,其中新增了一只股票:通用动力。这家公司属于军工企业,负责给军方提供导弹系统、防空系统、航天飞船等。1990年,柏林墙倒塌;1991年,苏联解体,冷战宣告结束。随着美国国防资源的精简重整,通用动力的营业额从1990年的100亿美元下降到1993年的35亿美元。

1991年,通用动力股价下跌至19美元/股,这几乎是十年内的最低点。公司任命威廉·安德斯为CEO,随即展开了大刀阔斧的改革。安德斯开始收缩公司业务战线,在很短的时间内,陆续出售了价值12.5亿美元的非核心业务。安德斯决定只保留居于领导地位的产品,潜心专注于四大业务板块:潜艇、坦克、飞机和太空系统。

1992年,安德斯利用出售非核心业务所得资金,大举减少公司债务。同时,趁着公司股价低迷,通用动力以每股65美元~72美元的价格,回购了1320万股,减少了公司30%的流通股。安德斯的出色表现,很快引起了巴菲特的关注。巴菲特改变了之前短期套利的计划,转而买入了430万股通用动力的股票。

巴菲特为什么要买通用动力的股票呢?这个话题极具争议性。从表面上看,通用动力并非简单易懂的消费品公司,主要订单来自于政府合同,算不上特别理想的投资对象。在我看来,巴菲特更看重的是安德斯的管理能力。事实上,安德斯上任以后,随着通用动力的大举回购和分红,巴菲特大约在一年半之后就取得了翻倍的回报。

(2022年9月22日)

9

短期利益与长期愿景


在1992年致股东的信里,巴菲特写道:“我们对于长期目标的专注,并不代表我们就不注重短期结果。如果每次有信心的播种,都以惨淡的结果收场,那农夫就得好好检讨一下原因了。你可能会特别留意那些利用会计手法虚增短期利润的经理人,那么你也应该特别注意那些一再延长目标愿景时间、常常把长期主义挂在嘴边的人。”

巴菲特这段话非常深刻,它告诉我们,“长期主义”并不是短期业绩表现不佳的“遮羞布”。对待长期和短期的态度,投资者常常要经历三个阶段:阶段一,看重短期收益,妄图一夜暴富;阶段二,关注长期收益,对短期收益不以为意;阶段三,既看重长期收益,又关注公司每周、每月、每年的表现。

从阶段一到阶段二,会淘汰一批急功近利的人;从阶段二到阶段三,又会淘汰一些“把头埋进沙子”的“鸵鸟”。现实世界里,“鸵鸟”类的投资者并不少见,他们标榜“长期主义”,鼓吹“长期持有”,听其理论似乎是纯度100%的价值投资者,但业绩却乏善可陈,他们还特别擅长自我安慰:今年表现不好没关系,我们看长期。

巴菲特友情提示,要特别警惕那些一再延长兑现目标时间的“说辞”。今年不行等明年,明年不行等后年,最后等了个寂寞,这不就是“画饼充饥”么?在我看来,长期表现好,有可能短期表现不好;但反过来,短期表现不好,就一定长期表现好么?况且,长期本来就是由无数短期构成的。如果每次战斗都失利,又怎么可能赢得整场战争的胜利呢?

(2022年9月21日)

10

并购企业如同寻觅佳偶


在1992年致股东的信里,巴菲特写道:“在伯克希尔所有的活动中,最令我和芒格感到欢呼雀跃的,莫过于我们找到了那种既有超强竞争力、又由我们信任与尊敬的管理层经营的企业。在寻找这种企业的过程中,我们采取的是像一般人寻找终身伴侣一样的态度,积极、乐观、开放,但是也不会心急。”

巴菲特认为,并购企业就像寻觅佳偶,不可操之过急。但放眼企业界,却有很多对于并购活动相当饥渴的经理人。这些经理人相信童话故事里“一吻青蛙变王子”的浪漫,认为靠着自己出色的管理,哪怕收购的是一家烂公司,也会有神奇的事情发生。然而不幸的是,CEO往往得到的是宝贵的教训,“学费”却要由全体股东来买单。

巴菲特坦言,他也不是一开始就明白这些道理,之前也走了很多弯路,买了霍克希尔德-科恩百货公司、伯克希尔纺织厂等三流企业。尽管巴菲特非常努力地投身经营,也还是没能“妙手回春”,科恩百货在运营了三年之后以成本价卖掉,伯克希尔纺织业务则是在苦心经营了20年之后最终关闭。

诚如巴菲特所言,无论是好的企业还是好的对象,都是可遇不可求的。既然是美好的事物,注定本来就是稀缺的,再加上追求者众,能够被我们收入囊中的机会并不多。对我们而言,首先就是修炼自身,让自己配得上;其次就是放平心态,不轻易挥棒,不降格以求。要相信,总有一个人(一家企业),会为你而来。

(2022年9月20日)

11

巴菲特拯救所罗门公司


在1992年致股东的信里,巴菲特回忆道:“1992年6月,我正式辞去了接手10个月之久的所罗门董事会临时主席之职。大家从1991年~1992年伯克希尔的经营绩效可以看出,公司并没有因为我暂时不在而出现任何差错。不过反过来可就不一定了,世界上没有任何工作比经营伯克希尔更有趣,很庆幸我能身处这个位置。”

1990年,所罗门公司政府债券部门的保罗·莫舍屡次违规投标,投标金额远远超过美国财政部规定的“每家公司最多不能承揽超过35%的份额”上限。在上述虚假投标丑闻持续发酵以后,所罗门公司的所有董事都认为,巴菲特集名誉、财富、权势和能力于一身,是扮演“救世主”的理想人选。

巴菲特之所以愿意接下这个“烫手山芋”,是因为他和所罗门公司的CEO约翰·古特弗罗因德私交甚笃。巴菲特在参加美国国会听证会时,讲了一席发人深省的话:“如果你让公司的经济利益受到损失,我能够理解;但如果你让公司的名誉受到丝毫影响,那我会毫不留情。”这是讲给索罗门公司员工听的,也是讲给伯克希尔所有员工听的。

巴菲特说$伯克希尔-哈撒韦A(BRK.A)$ 不会因为他的暂时缺位而受到影响,言下之意是伯克希尔可以离开他,他却离不开伯克希尔。这显然是巴菲特的谦辞,如果没有巴菲特,伯克希尔只有一家日薄西山的纺织厂,又怎么会在商界和投资界拥有显赫的名声呢?巴菲特和伯克希尔,可以说是“相互成就”的典范。


(2022年9月19日)

12

伯克希尔的“滚雪球”


在1992年致股东的信里,巴菲特写道:“芒格和我都非常清楚,在未来10年内,$标普500指数(.INX)$ 的表现无法像过去10年那么好。而且我们相信,以$伯克希尔-哈撒韦A(BRK.A)$ 目前的规模而言,我们也不可能像过去那样取得大幅超越指数的表现。”巴菲特之所以罕见地做出“预测”,是因为他相信股市的表现不可能长期超越企业本身的业绩。

巴菲特的断言是否应验了呢?我们来看两组数据:1982年~1991年,标普500(含股息)的累计涨幅为502.20%;1992年~2001年,标普500(含股息)的累计涨幅为337.64%。总体而言,巴菲特的预测非常准确。不过要注意一点,股市是在2000年和2001年才出现下跌的。这也从侧面说明,预测股市单年度的涨跌毫无意义。

从1992年开始,巴菲特在年报首页放上了公司每股净资产变化与标普500指数的对比。不过,每股净资产的变化仅仅也只能作为参考,因为它只是反映了净资产的增减,并没有体现净资产的绩效。长期的“增收不增利”显然不是理想的状态,只有在保持一定盈利水平的基础上,净资产的增长才是有意义的。

伯克希尔早年的净资产,主要都放在不赚钱的纺织业务上,盈利能力是远远弱于标普500成分股的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巴菲特将越来越多的资金、资源、资产放在优质的企业上,伯克希尔每股净资产的盈利能力也在大幅增长。净资产上升,净资产收益率上升,这种双向的提振,推动着伯克希尔的“滚雪球”事业渐入佳境,走向辉煌。


(2022年9月18日)

13

巴菲特对增发股票的克制


在1992年致股东的信里,巴菲特谈到了$伯克希尔-哈撒韦A(BRK.A)$ 当年的经营业绩:公司每股净资产从1965年的19美元/股增长至如今的7745美元/股,年复合增长率约23.6%。如果看绝对值,这一年伯克希尔的净资产增加了15.2亿美元,其中98%来源于经营盈利与投资增值,只有2%来源于新股增发。

巴菲特对新股增发非常克制,伯克希尔1964年的流通股数量为1137778股,1992年的流通股数量则为1152547股,28年来的新增股份数为14769股,或者说新股增发比例仅仅为1.3%。巴菲特说,除非我们得到的和我们付出的同样多,除非公司股东的财富也会增加,否则我们不会轻易考虑发行新股。

巴菲特讲了一个段子,伯克希尔曾经投资过一家银行,这家银行的管理层非常热衷于并购扩张。有一次,这家银行打算收购一家小银行,小银行当时开价很高,这家银行的管理层满口答应。小银行随即开出另一项条件:“你必须答应我,等这起收购完成之后,你们可不能再做类似的愚蠢并购了。”

巴菲特对待收购的态度,体现了他时时刻刻以股东利益为导向的经营和管理思路。相比于巴菲特的冷静和理性,很多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在面对收购的时候,显得盲目而冲动。虽然从表面上看,收购可以扩大地盘,增加营业收入,但如果盈利质量堪忧,则会埋下隐患。对于优质企业而言,股权是比现金更加珍贵和稀缺的资源,应当倍加珍惜。


(2022年9月17日)

14

巴菲特投资房利美始末


在1991年致股东的信里,巴菲特提到,自己在投资时犯的很多重大错误,不是过错,而是错过。换而言之,不是买错了,而是没买或者买少了。当然,并不是所有的“错过”都会让巴菲特反思。巴菲特说,错过微软、错过苹果都没关系,因为他本来就没有在早期发掘这些优秀公司的能力。但错过能力圈内的优质公司,就会非常遗憾。

举个例子,1988年巴菲特决定花费3.5亿~4亿美元,买进3000万股房利美的股票。当时,巴菲特很熟悉房利美所处的行业,所以他同时买进的还有房地美。巴菲特也非常欣赏房利美的总裁戴维,他还专程跑到华盛顿去拜访戴维,戴维表示非常欢迎$伯克希尔-哈撒韦A(BRK.A)$ 和巴菲特的投资。

巴菲特买了700万股房利美(不到计划仓位的四分之一),房利美的股价就开始高歌猛进,巴菲特立即停止了买入。后来,巴菲特觉得区区700万股实在太少,不值得浪费时间精力去关注,索性连这700万股也给卖了。这一卖出造成了巨大的损失,仅仅1991年,伯克希尔就因此少赚了14亿美元。

给我的启示主要有两点:第一,追涨杀跌是新手容易犯的错误,不追涨却是高手容易犯的错误。股价涨了,但只要还是低估状态,就值得入手。今年以来,西方石油一路飙涨,巴菲特也一路增持,可见他已经完全克服了成本“心魔”;第二,损失不仅仅是看得见的,还有看不见的。努力的意义在于,尽量避免与机会擦肩而过、不告而别。


(2022年9月16日)

15

寻找超级明星股


在1991年致股东的信里,巴菲特写道:“寻找产业中的超级明星股,是我们唯一能够获得成功的机会。芒格和我天资有限。以我们目前管理的资金规模来看,实在无法依靠机敏地买卖烂公司的股票来获得超额收益。我们认为,其他人也无法通过在花丛中跳来跳去来获得长久的投资成功。”

频繁买卖股票,实现低吸高抛,是很多股市投机者做过的“春秋大梦”。他们的如意算盘是,今天追进去,明天赚1%出来,一年操作20次,高收益似乎唾手可得。到时候,他们也可以得意地说:“巴菲特就那么回事。”理想很丰满,现实很骨感。绝大多数投机者不但很难赚到价差,甚至经常陷入“一买就跌,一卖就涨”的尴尬境地。

巴菲特对这种短线操作的手法非常不屑。巴菲特说,这些频繁买卖股票的人,还能称得上投资者么?如果他们都能算投资者,那寻找一夜情的花花公子也可以谓之浪漫了,这岂不是很可笑么?投资就跟选择对象是一样的道理,好股票、好对象本来就是稀缺的,如果你本来就觅得佳偶,你又何必要离婚另寻新欢呢?

巴菲特还引用凯恩斯的话说:“随着时光的流逝,我越来越确信,正确的投资方法是将大部分资金投入到自己非常熟悉,且由自己信任的管理层经营的企业身上。”巴菲特是这么想的,也是这么做的。在巴菲特1991年超过亿元的持仓中,只有健力士是新增标的,其他的7只股票仍然是“老相识”,可谓是“衣不如新,股不如故”。


(2022年9月15日)

16

布朗鞋业的故事


在1991年致股东的信里,巴菲特谈到了当年的一桩大型并购——布朗鞋业。1927年,赫弗南买下这家企业,开始了长达62年的制鞋生涯。1990年,赫弗南去世,他的家人决定卖掉公司。赫弗南的女婿弗兰克是卢米斯的好友,而卢米斯又是$伯克希尔-哈撒韦A(BRK.A)$ 的股东,和巴菲特私交甚笃。有了卢米斯的牵线搭桥,巴菲特和弗兰克一拍即合。

截至巴菲特收购时,布朗鞋业在美国拥有3家工厂,在加拿大拥有1家工厂,每年的税前利润约2500万美元。当时,美国每年消费的鞋类大约在10亿双左右,其中85%是从国外进口的。由于鞋类的款式和型号繁多,导致很多鞋厂的库存积压相当严重。在供过于求的局面下,鞋厂的应收账款也高居不下。

那么,巴菲特为什么还要做这笔投资呢?主要是基于三方面的原因:第一,弗兰克愿意继续留任CEO,他是非常优秀的经理人,有着出色的长期经营业绩;第二,布朗鞋业是北美地区工装鞋的领导品牌;第三,布朗鞋业的薪酬制度非常特别,管理层的底薪很低,主要依靠业绩提成。这样一来,管理层和股东就站在了同一条船上。

巴菲特在1991年买下布朗鞋业以后,紧接着在1992年又买下洛威尔鞋业,在1993年又买下德克斯特鞋业。由于国外廉价劳动力成本的冲击,美国本土鞋业公司的日子举步维艰。2001年,伯克希尔旗下的制鞋事业合计亏损约4500万美元。给我的启示是,服装鞋帽类的上市公司,护城河太浅,集中度太低,投资时务必保持谨慎。


(2022年9月14日)

17

收购喜诗糖果20周年


在1991年致股东的信里,巴菲特回顾了20年前买下喜诗糖果的投资经历。1972年1月3日,喜诗糖果以2500万美元的估值卖给了蓝筹印花公司。20年过去了,这两家公司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:蓝筹印花的营业收入从1亿美元下降至1200万美元;喜诗糖果的营业收入从2900万美元增长至1.96亿美元,税前盈利从420万美元增长至4240万美元。

从蓝筹印花和喜诗糖果20年的经营变迁,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:时间是优秀企业的朋友,却是平庸企业的敌人。20年前你投资的是蓝筹印花还是喜诗糖果,将决定了20年后你是赚得盆满钵满还是亏得一塌糊涂。在这20年间,喜诗糖果不但实现了营业收入的大幅增长,而且税前利润率也从14.48%提升至21.63%。

从1972年到1992年,喜诗糖果的有形净资产从700万美元增长至2500万美元。这就意味着,公司仅仅保留了1800万美元的盈余。其间,公司还赚取了4.1亿美元的利润,均以分红的形式返还给了蓝筹印花和$伯克希尔-哈撒韦A(BRK.A)$ 。巴菲特拿着这些资金,又投向了更多优质的企业。

喜诗糖果给巴菲特带来了非常美妙的持仓体验,这不仅仅体现在财富的增值上。更重要的是,投资喜诗糖果让巴菲特突破了传统的格派投资方式,他也因此对强势的特许行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。依靠着这一层认知,巴菲特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大举投资可口可乐,赚到了更多的钱,这就是“知识的复利”。

(2022年9月13日)

△本期福利

我的新春寄语

△承蒙公众号厚爱,给我又发放了20000个红包封面,喜欢的朋友可以长按上方二维码领取。另外,第一次送的红包封面还有少量余额,没领到的朋友也可以戳下方视频领取:

冠亚说

本期给大家送出的福利,是一款麒麟挂坠(锌合金材质),因为我每天都在Keep上保持一个小时的运动量,因此解锁了很多福利购买权限。自古以来,麒麟就有吉祥之意。

我在水浒群的代号是“玉麒麟卢俊义”,因此送出这款“玉麒麟”,也有“见物如面”的含义。我给中奖者的寄语是:“麒麟踏祥云,人间百难消。”祝你在2023年顺顺利利,万事如意!

想跟大家说的一点,其实抢福利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难。上一次的中奖者@英子 ,一开始留言说,祝别的朋友好运!我回复她说,为什么自己不试试呢?很多时候,不是别人打败你了,而是你自己一开场就放弃啦!

@英子 中奖之后,我跟她说了两段话,这里也分享给大家:

“这事我是挺有感触的,很多时候我们都以为,别人一定比自己强,其实别人也是这样想的,结果大家你望望我,我望望你,谁也没有动手。”

“你到任何一个地方去,看起来乌泱乌泱一片全是人。也许你会感到压力,但其实不必这么想。你只要稍微努力一点,就会发现,能站在你前面的人,其实并不多。”


老规矩,自发文之时起,截至当晚22:00,留言获赞最高者为中奖者。不管你通过什么方式获得了最多的点赞,都说明你为它付出了应有的努力。

在收到礼物的那一刻,相信你也会有一种喜悦感,毕竟这是通过争取得到的“果实”。在我看来,礼物就应该送给珍惜它的人,这样礼物也去到了它最好的去处。祝各位好运!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王冠亚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